景观设计
观格局、观山水、观历史风景 北京发布花星空体育园城市专项规划
星空体育4月25日,《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(2023年-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专项规划》)正式印发。《专项规划》提出,构建花园城市“一屏五带、两轴三环、九楔十五片”的空间格局,打造大绿大美绿色屏障,到2035年市域森林覆盖率提高至45%以上。加强全域彩化,注重自然景观色彩与城市丹韵银律的色彩主基调相匹配。城市建筑用色应做到不突兀,避免使用低明度、高艳度色彩。构建观格局、观山水、观历史、观风景的四季观景视廊体系,形成25个重点管控视点和49条战略视廊。
《专项规划》坚持全域自然要素管控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,实现绿色空间的“多规合一”和统筹实施,持续推进首都生态文明的高品质建设。打造大绿大美绿色屏障,到2035年市域森林覆盖率提高至45%以上;夯实大地田园景观基底,有效保障166万亩耕地保护空间;构建水绿联通的生态网络,到2035年中心城区景观水系岸线公里;完善休闲游憩绿色网络,到2035年建成区实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以上,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%以上;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年生态控制区面积达到市域面积的75%以上。
构建花园城市“一屏五带、两轴三环、九楔十五片”的空间格局。因地制宜,精准施策,深入挖掘首都山水价值与人文特色,尊重自然规律,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,制定核心区、中心城区、生态涵养区等各区不同的花园城市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,分等级、分区域推动花园城市的高品质建设。其中,核心区以塑造优良的中央政务环境,保护古都传统风貌,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为重点;中心城区以锚固生态空间基底,推进城市各类空间花园化建设,塑造开放可达、全民共享的绿色空间为重点;城市副中心以统筹大尺度绿色生态本底与新区建设,探索一系列新场景、新技术、新模式为重点;多点地区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综合治理,优化人口、产业空间、居住空间与绿色空间的均衡布局为重点;生态涵养区以强化跨区域生态资源统筹和生态协同治理,完善生态服务功能为重点。
依托自然保护区、风景名胜、历史名园、古典园林、各类文化资源、重要国际交往场所等功能区,选取自然山水本底良好、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划定十五片花园城市精华示范片区,包括老城、奥林匹克中心、南苑、城市副中心、新首钢、小西山-三山五园、八达岭长城、十三陵、周口店遗址、雁栖湖国际会都、延庆休闲度假商务区、首都国际机场门户枢纽、大兴国际机场门户枢纽、未来科学城、怀柔科学城等,集中体现具有鲜明华北特色、壮美首都风范、嘉美古都风韵的首都花园名片。
塑造“山水形胜、古今交融、森拥园簇”的首都花园城市特色风貌,构建“两山一湾星空体育、两轴统领、五环骨架、多廊串联”的景观结构。深入挖掘首都历史文化底蕴,加强风貌控制,彰显山水形胜,构建“远山—近山—城廓”三个层次的山城景观格局。加强全域彩化,加强人工建设与自然景观融合,分区引导城市色彩,注重自然景观色彩与城市丹韵银律的色彩主基调相匹配。城市建筑用色应做到不突兀,避免使用低明度、高艳度色彩。以“春新彩、夏浓绿、秋斑斓、冬银墨”为主题,加强植物色彩搭配设计,强化立体感与层次感。构建观格局、观山水星空体育、观历史、观风景的四季观景视廊体系,形成25个重点管控视点和49条战略视廊。
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,统筹配置多元要素,推动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融合。推进265条重要道路林荫化建设星空体育,保护和延续老城大树遮荫的景观效果,让群众更多享受到“抬头就是绿荫”的慢行生活星空体育。强调注重城市设计,以城市设计一体化统筹为抓手,推动城市街区无界融合、扩绿提质、美化彩化,推动各类功能空间的“花园化”建设,夯实森林城市绿色本底,实现城市空间品质的整体提升,助力建设现代化美丽首都。
统筹构建5000公里以上的各级绿道网络 营造“人人是园丁”的社会氛围
以精品城市绿道建设为抓手,统筹构建5000公里以上的各级绿道网络,加强城市绿道的骨架联通作用,实现集中连片,提高绿色空间可达性,打造功能多元、需求多样、服务完备、布局均好的京华绿道。从好房子、好小区、好社区、好城区4个层次塑造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花园场景,加强街区统筹、网络构建、特色节点塑造。在花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,将尤其注重重点示范项目的谋划工作,通过设计赋能星空体育、示范引领,打造区域第五立面亮点,以高水平项目的压茬实施,逐年形成可视化成效。
强调持续搭建全民共治共建共享平台。凝聚群团组织、协会联盟等各方力量,调动企业、社会组织、属地居民等多方主体参与花园城市规划、建设、运营、治理的全过程,加大宣传力度,强化正向引导,提高花园城市影响力和品牌力,使花园城市建设成果惠及人民群众,营造“人人是园丁”的社会氛围。
衔接河湖水系规划,推进区域流域治理建设,开展防护性景观规划设计。针对规划130公里长的永定河、拒马河、大石河堤防水毁修复工程,32公里长的北运河、温榆河堤防加高加固工程,在保障行洪能力的基础上,提升景观设计水平,注重亲水空间“平急两用”。
推进景观集雨型公园绿地建设,采用雨水花园、下凹式绿地、人工湿地等建设方式,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,消纳自身雨水,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,同时净化雨水水质。推行透蓄水型道路广场建设,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,在非机动车道、人行道、停车场、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,提升对雨水的收集、净化和利用水平。推广绿色生态型建筑小区建设,全市新建、改扩建的建筑与小区宜优先采用雨水入渗、滞蓄系统,建筑屋面应采用环保型材料,具有大型屋面的建筑宜设收集回用系统,鼓励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建设。